Liszt:Dante Symphonie (Staastskapelle Dresde-Sinopoli)

Liszt:Dante Symphonie (Staastskapelle Dresde-Sinopoli)


Giuseppe Sinopoli专辑介绍:李斯特是位跨时代的音乐人物,他让管弦乐曲彻底从交响曲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来,从他以降到华格纳、布鲁克纳、马勒、理查德史特劳斯,欧陆的管弦配器法发展到了极致,写下最璀璨的一页。当时李斯特吸引了许多跟随者,俨然形成所谓的「威玛乐派」与保守的「莱比锡乐派」形成对比。
在他管弦乐作品中,最重要的首推「但丁」、「浮士德」两首交响曲、十二首交响诗、两首钢琴协奏曲。
这首「但丁」交响曲是过去并未推荐过版本,由于但丁「神曲」一直是李斯特喜爱的读物,因此写成这首交响曲也颇不令人意外。作曲家原本打算以地狱、炼狱、天堂三乐章来表现,但因华格纳反对因此以第二乐章结尾加上女声合唱的「圣母赞美歌」取代第三乐章。本片由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爱乐,1998年4月庆贺德勒斯登国立管弦450周年的现场录音,同时也是CD Hi杂志的当月最佳推荐!对本单元来说,是辛诺波里第四弹被推荐,扣除他那较早录音的马勒第七外,其它三次推荐都是4D的录音,而且两位录音师Wolf-Dieter Karwatky(灌录有幕特的卡门幻想曲)、Jurgen Bulgrin(灌录有普雷特涅夫史特拉汶斯基火鸟)都相同,看来以后他俩的录音发烧友可要多加注意。
第一轨一开始便不啰唆展开惊人的力度与动态,不愧是李斯特直接给予音乐最强的爆发力,伸缩号、土巴号极富弹性的低频撕裂摩擦声相当过瘾。乐团的马力十足,定音鼓的槌击也精神抖擞。相信就算您并非用顶级音响,也能感觉到录音的威力,当然聆听室有一定水平表现能得到的效果就更惊人了!原来第一乐章是充满描写性的「地狱(Infeno)」,入此门者放弃一切希望,因此音乐表现出一股绝望的美感。辛诺波里一样擅长处理具官能美或是深邃的乐段,加上他已经有过李斯特「浮士德」交响曲的录音经验,因此技法更为纯熟动人。中段以接进行板的低回表现保罗(Paolo)与雷米尼的法蓝西斯卡(Francesca with Rimini)的不幸,您可以听到小提琴、竖笛、低音竖笛的重奏,声音细腻与一开头的凶猛形成极大的动态对比,这是木管轮流上阵考验音响器材阴柔表现的乐段。调校得宜的音响可以明显感受到德勒斯登音乐厅堂音相当温暖,弦乐群整群的拉奏质感以及纹理都相当清楚。随着弦乐的紧致,开始堆砌出惊天动地的尾奏。可怕!可怕!是我仅能形容的字眼,没有亲自体会过无法了解李斯特的「暴力」与辛诺波里的「恐怖」。
第二乐章「炼狱(Purgatorio)」以行板开始,有着很浓厚的华格纳的配器味道(实在说不清谁抄谁、谁影响谁),高把位弦乐、大提琴的质感都极为优美,象征欲上天堂的灵魂正在接受试炼。李斯特展现他细腻的一面,加上弱音器的中提琴,搭配长笛的竖琴声都是相当独特的音色搭配。第二乐章后段(第三轨)女声合唱「圣母赞美歌」虽然旋律不算顶优美,人声录音效果也比不上管弦乐,但所营造出来的诚净气氛倒是没几个乐团能做得好。最后一段的低音提琴声音,考验器材软中带硬、硬中有软的能耐。
第二首作品就冷门多了,布梭尼的「萨拉邦德与庄严进行曲」。至于,为什么要将这首作品与李斯特的「但丁交响曲」安排在一张唱片中呢呢?这要花一点时间解释,原来这位1866年出生的作曲家对「浮士德」这个主题也相当感兴趣,但他并非根据哥德的著作,而是直接以十六世纪的木偶戏主题,想写成一出歌剧。早在他1914年完成剧本前,他就已经写了两首练习「小奏鸣曲」、「夜曲交响曲」,由此可见他对这出歌剧的看中与谨慎。怎知,一直到1924年过世为止布梭尼都没有完成歌剧「浮士德博士」,不过他倒是在乐谱的前言说明,在写歌剧的同时他实验性的写了「萨拉邦德」、「庄严进行曲」当作该出歌剧浓的缩模,或是乐念的微言大义。在「浮士德博士」第一景可以听到这两阙作品被融合在内,不过布梭尼也单独出版这两曲的管弦乐版乐谱。有鉴于李斯特写过「浮士德」交响曲,因此辛诺波里在演奏李斯特「但丁」交响曲时,刻意推广现代作品。不过,此两曲音乐语言略感晦涩,明显不如「但丁」交响曲般易于理解,读者必须先有认知。

声明: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,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,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